口蹄疫(FMD)又叫五號病,是在許多偶蹄類哺乳動物中都存在的高度傳染性病毒性疾病。豬得了此病,主要癥狀在于腳,鼻子和口腔發生水皰潰爛。
在我國,豬感染口蹄疫比較常見,所有年齡斷的豬都易受感染。本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口蹄疫的發病原因和傳染途徑等。
病因
口蹄疫是一種口腔病毒造成的,在免疫學上至少有七種不同類型的病毒,在這些類型中,一種特殊抗原(病毒感染相關抗原[VIA])是一種群體反應性抗原,在口蹄疫病感染的血清學診斷中很有用。
現在已經鑒定出60多種病毒亞型,新的亞型還在繼續發展。許多疫苗在抗原上差異很大,需要制備亞型疫苗進行控制。FMD病毒的有效消毒劑包括氫氧化鈉,乙酸和碳酸鈉。
傳播途徑
病毒主要通過呼吸傳播,直接或間接接觸受感染動物。在適宜條件下,口蹄疫病毒的傳播距離可達30英里。受感染的豬是病毒的特殊傳播者。
對于某些病毒亞型,它們能夠產生的病毒濃度比牛或羊產生的氣溶膠高出許多倍。它們有時被稱為口蹄疫病毒的“放大器宿主”。
受感染的豬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傳播病毒。含有傳染性豬肉的食品也可以傳播口蹄疫病毒。病毒在冷凍肉類產品中長期存在。
在幾個值得注意的口蹄疫爆發案例中,該指數病例與豬食用含有傳染性肉屑的生垃圾食品有關。受污染的生物制劑包括疫苗,一直是爆發的原因。
發病
口蹄疫病毒粘附在呼吸道粘膜上,巨噬細胞將病毒轉運到包括上皮,病毒復制,然后出現明顯的病毒血癥并且病毒在許多其他位點感染上皮細胞。在豬中,常見的囊泡部位包括鼻子,嘴,舌頭,尤其是腳。
繼發感染發生在一些豬的腳上并導致慢性跛行。FMD病毒經常在新生豬中引起嚴重的心肌壞死。
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之前的潛伏期為1至5天。跛足往往是第一個注意到的標志。溫度初始急劇上升; 流口水是常見的跡象。懷孕的母豬可能會流產,新生豬可能會出現突然死亡,有時在母豬體征出現明顯的跡象或病變之前。
病變的早期階段表現為鼻子皮膚上的漂白,足部軟組織,以及哺乳母豬的乳頭出現變化。當跡象明顯時,發病率迅速增加,死亡率通常低于5%,但幼豬的死亡率可能更高。
控制
口蹄疫的預防取決于防疫體系的建立。在早期發現疫情時,依賴獸醫和診斷實驗室人員的警惕性非常重要。
一旦爆發疫情,將考慮使用疫苗,該疾病將通過檢疫,限制動物在檢疫區域的移動,屠宰,然后埋葬或焚燒受感染和暴露的動物以及生產場所的消毒來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