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ASF)的致病病原是一種大型的復雜的病毒,非洲豬瘟病毒(ASFV)。這種病最先是在肯尼亞發(fā)現(xiàn),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國家都存在,包括馬達加斯加。
非洲豬瘟1957年被傳到葡萄牙,是因為航班上的食物殘渣當做飼料被喂給了機場附近的豬場。非洲豬瘟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活躍了三十多年,直到1990年代初才被成功根除。
非洲豬瘟的特征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可感染各個年齡段的豬,無性別差異。其癥狀和普通豬瘟相似,但通常感染了非洲豬瘟的豬只死亡率極高。
感染非洲豬瘟可能有下列癥狀:
豬只猝死,幾乎沒有征兆;
高燒(40.5-42℃);
皮膚變紅(僅淺色皮膚的豬可觀察到)包括耳尖、尾尖、肢體末梢和胸腹部皮膚。
死前24—48小時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發(fā)酣以及運動失諧;
嘔吐、腹瀉(有時帶血),眼部流出分泌物;
感染6至13天內死亡,最長20天。
導致母豬流產(chǎn),死亡率常接近100%。
傳播途徑
直接(健康豬與患豬之間)或間接接觸:
飼喂含有病豬肉的食物殘渣(非洲豬瘟病毒在未熟制豬肉產(chǎn)品中能夠存貨三至六個月);
老鼠蟑螂蟲鳥等病毒攜帶;
接觸被污染的設施、車輛、衣物等等。
病毒來源
非洲豬瘟病毒可在豬糞中存活6至10天,在豬肉產(chǎn)品中可存活若干月,在凍肉中可存活若干年。
病、死動物的血液、組織、分泌物和排泄物;
經(jīng)過感染存活并康復的動物;
感染了該病毒的蜱蟲(一種天然的節(jié)肢動物宿主)。
應對手段
非洲豬瘟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方法,因此豬場防疫體系的建立是必需的,例如:避免泔水喂豬,采用專用的衣物,對新引進的豬進行隔離,并在不同組群之間采用隔墻。
一旦暴發(fā)情況下,必須迅速對所有豬只進行人道屠宰,并且對尸體、豬肉產(chǎn)品和墊料進行恰當?shù)奶幹茫⑦M行徹底的清洗消毒。